您好,欢迎访问bet36体育在线投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告滚动新闻:

长江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长江大学2017年考生问答 长江大学2016年考生问答 高考志愿填报高校大联展
当前位置:首页 > 报考指南 > 正文

长江大学2016报考指南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16-06-07 12:19:32】 【阅读次数: 】

 

 

经济学院

学院简介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现设有农业经济系、国际贸易系、经济学系、金融系、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及资料室等教学机构;办有“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学”四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和1个省级学术学会“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具有“产业经济学”和“农业经济管理”2个学科的硕士授予权及“农业推广硕士”2专业学位(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授予权;拥有1个湖北省立项建设博士点“农业经济管理”和3个立项建设硕士点“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及“金融学”。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拥有1个省级精品课程“统计学”,2个校级品牌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和2个校级精品课程(统计学、农业经济学)及2个校级在建精品课程(经济法、国际贸易实务)。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5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4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硕士生导师20人;教师中博士20人,在读博士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北省优秀青年教师1人。近五年学院教师公开出版专著13部,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统编教材3部,参编全国规划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76篇;主持完成23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和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其中,“新的历史阶段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长江三峡库区移民开发、经济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湖北西部绿色资源产业开发战略及其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等3个项目分别获得200520062007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农业高校农经管理主要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另有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专业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培养目标:通过四年的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法、国际商法、国际结算。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相关院校、科研单位、涉外贸易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从事教学、电子商(政)务系统规划、管理和开发、设计、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经济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经济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能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专业知识面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重要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财政及金融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从事经济管理和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金融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金融学基础,具备基本的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大中型工商企业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活动,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组合分析、风险评估与管理及宏观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公司理财、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证券投资学、风险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投资(咨询)公司,以及银行、信托、保险公司的证券业务部门从事业务调研、咨询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份制企业中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调研、咨询和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宏观经济政策、农业及农村发展政策法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农业经济学、涉农企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产品贸易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概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涉农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方面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政治系2个教学系。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为校重点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承担全校34000多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011余人,现有师资5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师中博士15人;硕士2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公开出版专著12部,主编教材8部,参编教材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0篇;主持完成50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项,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0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各项奖励26项。

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教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思想性、师范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能在中等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宣传思想工作。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政治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伦理学、教育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中等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宣传思想工作。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法学院

学院简介

法学院现有2系一中心的教学内设机构,即法学、社会工作2个教学系和实习实训教学中心,建有校级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即长江大学社会救助研究中心和长江大学法律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长江大学法学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即MBA的重要成员单位,是长江大学法律专业硕士的主要培养单位。

法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70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任教师38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硕士生导师1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3人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兼职律师8人(含具有律师资格),人民法院陪审员4人,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3人,社会工作师 5 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 人,仲裁员 5人。

法学院科学研究成果斐然,近三年来主持或者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法学会、省检察院、省社科基金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一批有影响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相关刊物转载或全文复印。曾获全国法学教材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

法学院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和地方建设,法学教授博士领衔知名法律援助机构即荆州市大学生法律服务团每年承担法律援助和咨询案件数百起;以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主发起成立的荆州市四叶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2012年荆州市注册成立的民非组织,目前承担近10项国家级、省级社工项目,是荆州市政府、市民政局购买社工服务的主要合作单位。

专业介绍

社会工作专业

专业方向一:通用社工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扎实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司法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基层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公益团体、社会工作机构和教育等单位或部门从事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区规划与管理、司法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公共事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研究方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政策学、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社会保障学、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救助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新生适应工作坊、成长小组、技能拓展、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一线社工、项目主管、行政主管;民政及相关福利部门工作人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工作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等等。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司法社工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扎实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司法系统、社区规划与管理、司法社会工作、公共事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研究方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政策学、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社会保障学、青少年社会工作、刑法学、妇女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刑事诉讼法、救助社会工作、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管理、司法社会工作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新生适应工作坊、成长小组、技能拓展、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司法局;民政及相关福利部门工作人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社区管理;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等等。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法学专业

专业方向一:通用法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系统法学专业知识和扎实法律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德才兼备务实创新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就业方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律师法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事务操作技能、能够在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和政法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中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国际法学、民法原理与实务、行政管理原理与实务、企业管理原理与实务、经济法原理与实务、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刑法原理与实务、知识产权法原理与实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商法原理与实务、司法辩论与口才等。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等。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体育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和大学体育教学部等三个教学系部,建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实训中心、体育教育研究中心,学院设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本科生851人,硕士研究生44人,现有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42人,聘请楚天学者2人。

5年来,学院教师共出版专著8部,主编和参编教材2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48篇,其中核心期刊45篇(其中有8篇论文被检索),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项,省级科研立项21项,校级科研立项19项。

专业介绍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以及体育锻炼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体育科研方法、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初、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运动学校教练员。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体育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新精神及一定实践工作能力,能从事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社会学、体育锻炼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体育统计学、体育科研方法、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健康及休闲产业经营管理、咨询指导及教学训练(健身俱乐部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文学院

学院简介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历史学系4个教学系,开办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历史学、广播电视编导4个本科专业,建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荆楚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建有中国史和中国语言文学等湖北省重点学科,建有电视制作实验室、广播实验室、平面媒体编辑实验室、省级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具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课程与教学论、成人教育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拥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2个校级重点专业,《楚文化漫谈》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300人,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硕士生导师12人;教师中博士19人,硕士3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楚天学者6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4人。

3年来学院教师公开出版各类著作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5篇;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市政府奖3项。

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业方向一:汉语言文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教科研机构从事文宣传、教育、研究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学批评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教科研机构从事宣传、管理、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汉语言文学(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和教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以及能适应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等行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学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教科研机构从事语文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方向三:汉语言文学(文案策划)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创意策划能力和现代办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宣传、文秘、文案写作、创意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秘书理论与实务、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机构从事管理、宣传、文秘、文案写作、创意策划等工作。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广播电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广播电视学采、写、编、评、播等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拍摄、编辑、主持、策划、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理论、传播学原理、广播电视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广播电视写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经营管理、新闻评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新闻单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新闻传播、宣传、媒介管理、教学、研究、文秘、行政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历史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系统的历史学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中小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从事历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也能在新闻出版部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历史、文博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史学概论、古代汉语、历史文献学、博物馆学导论、考古学通论、世界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外关系史、旅游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小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业、旅游业、文博、档案和图书馆等单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音响设计及从事宣传、文化产业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艺术概论、影视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戏剧学概论、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基础、影视作品分析、综艺节目创作、摄影基础与实务、电视照明、视听语言、色彩与构图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节目编导、制作等工作,也可在音像产品制作公司、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网络公司、网站从事声音影像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外国语学院

学院简介

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系、日语系、商务英语系、公共外语教学部东西5个专业教研室,建有长江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学院设有英语、日语、商务英语三个本科专业,具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开设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的公共外语和二外教学,承担出国留学、等级考试等外语培训任务。学院拥有全国大学英语四级(CET-4) 、六级 (CET-6)口语考试考点设置权,伦敦圣三一国际英语口语等级考试(GESE)考点设置权。

学院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1462名、研究生57名。现有教职工 173 人,其中有教授 9 人、副教授 59 人,硕士生导师 17 人。教师中博士 6 人、硕士 137人;在读博士 10 人。教师中有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2人,楚天学者和楚天学子 2 人。学院常年聘用外籍教师 10 余人,聘请外语界知名人士、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10 余人。专任教师中50%以上具有出国(境)进修学习的经历。

学院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理论、语篇分析、英汉对比研究及石油科技翻译等领域逐步形成特色,成果颇丰。近 5 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000 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 30 余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课题、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研究课题及省部级科学研究、教学研究课题共30 余项,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常年选派学生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CCTV 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 21 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全国性大型外语竞赛和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湖北高校英语辩论赛中频频获奖。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特色明显、成果突出,2013年荣获“湖北最优团队”称号。

专业介绍

英语专业(教师教育)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中小学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语言学概论、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法。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商务英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应用语言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口译、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经济学、涉外企业管理、二外。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企事业等部门从事翻译、外贸、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日语专业(语言文学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日本文学、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对日文化交流、教育、经贸、科技、军事等领域从事外事、交流、翻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主要课程: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视听、日语口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语写作、日本文学史、日本国家概况、日语语言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外事、教育、经贸、科技、军事等领域工作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日语专业(经贸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日本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对日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从事经贸、翻译等方面工作的商务型、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视听、日语口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第二外语、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商法导论、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业文化。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企事业等部门从事翻译、外贸、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艺术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由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和公共艺术教研室组成,设音乐学、音乐表演、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舞蹈学6个本科专业。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校级重点专业1个,校级精品课程3个。学院现有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11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艺术教育、生产和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4人,硕士生导师5人,硕士70人。学院聘请了乔羽、彭志敏等艺术界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近年来,学院教师公开出版专著、教材34部,公开出版学术音像专著3张。主编教材25部,参编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7篇,其中CSCI检索4篇,权威期刊2篇,核心期刊63篇。承担教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级人文社科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共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0余项。

专业介绍

音乐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钢琴即兴伴奏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到文化馆站、艺术研究单位、文化机关、出版、广播、影视、社会文艺团体及社区单位从事音乐相关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音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音乐表演方面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或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艺术概论等。

声乐方向:声乐、钢琴、重唱训练、钢琴即兴伴奏、戏曲与表演

钢琴方向:钢琴、钢琴艺术指导、钢琴即兴伴奏、钢琴艺术史

器乐方向:器乐、钢琴、民族器乐概论、民族打击乐、合(重)奏训练、小乐队配器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担任文艺团体专职演员,到专业艺术院校及中小学担任音乐专业教师。能在艺术研究单位、文化机关和出版、广播、影视等单位从事音乐相关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美术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具备学校美术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具有美术创作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学美术教学法、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

中国画方向:工笔花鸟写生、工笔花鸟创作、工笔人物写生与创作、写意人物写生、山水创作等。

油画方向: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头像、油画人体、油画人物组合等。

版画方向:黑白木刻、套色木刻、铜版画技法、铜版画创作、综合材料版画等。

壁画方向:装饰画、中国重彩壁画技法、陶瓷材料工艺、镶嵌材料工艺、壁画创作等。

雕塑方向:泥塑头像、泥塑胸像、泥塑人体、泥塑着衣人物、泥塑创作、浮雕创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担任美术专业教师,也可以在各类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文艺部门从事美术教育、研究、设计以及文化组织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等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图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基础图案、广告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视频编辑、影视广告设计、信息图表设计、网页设计、数码图形处理、数码插画艺术、数码二维综合应用、网页设计与运用、数码三维动画原理、数码角色动画初探、数码角色原理与制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担任相关方面专业教师,也可以在设计公司、电视台或影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文艺部门从事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动画制作、多媒体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设计等,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初步、透视制图、建筑空间设计原理、装饰材料、装饰构造、室内设计原理、别墅设计、家具设计、园林与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广场设计、展示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建筑及园林景观、室内方面的设计工作,可在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舞蹈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舞蹈教学、舞蹈表演、舞蹈创编以及舞蹈理论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舞蹈史、芭蕾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教学法、舞蹈编导、舞蹈剧目排练、舞蹈心理学、舞蹈写作教程、舞蹈概论、舞蹈欣赏、舞蹈解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学校及专业艺术团体从事舞蹈表演、教育与研究等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信息与数学学院

学院简介

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于 2004 1 月由原江汉石油学院理学院、湖北农学院信息工程系、荆州师范学院数学系组建而成。其数学师范教育源于 1936 年创建的原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高等数学专业教育则始建于 1977 年。 1998 年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1999 年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2000 年应用数学硕士点开始招生。迄今学院已有七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数学专门人才。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 75 人,教授 5 人,副教授 31 人,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48%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8 人,在读博士10人。楚天学者1人,长江大学客座教授1人。本院教师治学严谨,爱岗敬业,承担着本院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全校本科及研究生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现建成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校级精品课程《数学分析》、《数值计算方法》、《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近几年来,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6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与教研项目 3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 多篇,其中有120余篇学术论文被 SCI EI 检索。学院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一个应用数学硕士点和一个计算数学在建硕士点。在校本科生 600 余人,在读研究生 50 余人。已建立起了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教育教学体系。学院拥有一个数学专业图书 7000 余册、学术期刊 30 余种的资料室;拥有 80 多个教育实习基地,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学院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近几年我院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率均名列学校前列。每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和大学生数据挖掘竞赛都取得优良成绩。在历年学校举行的师范生试教比赛中,我院学生均取得第一成绩。学生社团组织树梁之路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与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专业介绍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数学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数学教师,以及从事科学研究、企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实变函数、复变函数、近世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数学教学法、初等数学研究。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企事业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及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信息论、数值分析、计算机图形学、运筹与优化。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及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设有物理学系、光电工程系、大学物理课部、物理实验中心4个系部和应用物理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器件物理、量子光学与信息光子学、光电子技术、理论物理与计算物理、物理教育6个研究所(研究中心),有近8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丰富的办学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设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源与照明4个本科专业和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其中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是长江大学重点专业。学院拥有湖北省重点学科—物理学(特色学科),该学科已形成理论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四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设有光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长江大学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拥有湖北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节能照明光源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央地方共建光电子技术特色实验室,实验室面积4千多平方米,设备总值1700余万元。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近30人。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实验技术人员9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5人,有博士39人,有硕士生导师17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第三层人选5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湖北省英才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湖北省优秀班主任标兵1人,湖北省教学能手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3人。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近十年来,学院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共1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公开出版教材20部。学院现有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4门,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近五年来,学院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十年来学生共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省级及以上大学生科研成果奖200余项。

学院始终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面向市场、适应需求、厚重基础、强化能力”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目前,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正朝着有基础理论研究优势、工科应用研究亮点的特色学院目标迈进。

专业介绍

物理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具备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主要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电子技术、物理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物理教育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可在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应用物理学专业

专业方向一: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掌握能源获取、传输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先进电源设计与管理以及节能环保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物理、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计算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热力学、燃料电池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新能源企业、研究所等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前沿研究、设计、制造、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物理电子学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能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与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物理、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计算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开发、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以及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具有光纤通信技术、激光技术、光电信息获取及处理(激光与光纤通信方向),平板显示及相关技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方向),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工程工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物理学、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量子力学基础、应用光学、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半导体物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光源与照明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照明用光源尤其是半导体照明方面的材料、装备、工艺及照明控制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具有半导体照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智能化控制、工程设计与施工、产品检测、技术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物理学、电路分析、应用光学、电气工程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半导体物理、光源原理与设计、电气照明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半导体照明行业及其相关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公司、光电子整机企业等单位从事半导体照明材料与芯片制备、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设计与制备、半导体照明灯具的设计及制备、照明系统设计与安装、LED显示技术、以及相关微、光电子产品的研发、制造、工程应用和测试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始建于1978年,成立于2004年元月。学院现设有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系、环境工程系、大学化学教学部和实验中心等7个教学机构。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石油炼制方向)5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均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并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还是在建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为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就业形势一直很好。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环保领域投资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国家新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将成为未来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潜力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教授30人,副教授36人,博士35人;学院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近100人。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86名专任教师中,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人。长江大学教学名师1人,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4人。

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支撑学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所培养的人才受到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一致好评。学院目前拥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4门;公开出版主编教材13部,其中1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被列为21世纪农林类高等学校教材;“十一五”以来主持省级及校级教研项目20余项,2项教研成果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现有“油气田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材料化工2个工程领域硕士授权点;“应用化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学院拥有3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院的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涉及油气田应用化学、油气田环境保护和精细化工等。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56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253项,年均到款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80篇,其中被SCI等收录128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教材13部;17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化学固壁与保护油气储层的钻井液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多个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并且邀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同时,还与湖北宜化、荆门石化、江汉油田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院的学生工作朝气蓬勃,形成了“不懈奋斗,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并屡获佳绩,在各种校内外竞赛活动中共获得奖励220余项;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近5年来,学生考研录取率一直稳定在30%左右。学院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定期邀请企业家、优秀校友、人事经理等进行就业的专门培训;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自主创业教育,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进行培训和指导。与此同时,学院广开渠道,加强与本行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近5年来,学院5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每年有近1/4的毕业生就业于三大石油公司。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优势,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化学化工类专业是自主创业、就业的好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大、就业前景广,就业质量较高。

专业介绍

化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中级物理化学、化学教学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胜任高等和中等学校的化学教学,也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项目研发及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应用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化学(油田化学、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工程设计方法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及物理、表面活性剂及胶体化学、精细有机合成、油田化学、提高采收率原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应用化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专业方向一:化工工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工艺设计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化工、能源、冶金、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石油炼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加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石油加工工程、催化原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化工、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有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具备城市、城镇和工矿企业等区域环境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污染控制治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城镇、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环境工程设计、环保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化工原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聚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胜任化工或与化工相关企业的管理工作,能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及聚合物成型加工等工作,也能胜任化学、化工及材料科学的教学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系、生物工程系、食品科学系3个教学系,建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遗传学、食品化学与安检、分离制备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8个教学实验室以及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具有湖北省生物菌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药研究所、荆楚特色食品研发中心、螺旋藻研究所、中心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是长江中游湿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之一,拥有遗传学湖北省重点学科、遗传学、食品科学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院设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本科专业,是长江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支撑单位之一,并具有生物学、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食品加工与安全、草业2个两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领域。

学院现有全日制研究生及本科学生1300余人。共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37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一项科研成果获农业部颁发的二类新兽药证书和转基因产品生物安全证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专业介绍

生物技术专业

专业方向一:生物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较好的数理化基础,具备较好的生物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环保、农业、生物制药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产业经营、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生态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食品、环保、农业、生物制药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产业经营、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生物制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思想素质,宽广的生物学及药学、化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环保、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产业经营、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原理、发酵工程、药物化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分离工程等。

就业方向:可在科研机构或学校从事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辅助教学工作,可在制药、生物、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生物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生物学与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础、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工厂设计。

就业方向:可到学校、科研院所、生物工程公司、食品酿造公司、医院、药品检验所、生物制药企业、现代农业、育种繁殖等单位从事研究、开发和实用技术性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生物工程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生物工程开发与设计实践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生物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生物工程项目的研发与管理,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等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工厂设计。

就业方向:可到大中型生物骨干企业如生物工程公司、食品酿造公司、生物制药企业、现代农业、育种繁殖等单位从事生物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生物工程项目的研发与管理,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等生物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的能力,能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领域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机械、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营养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或学校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辅助工作,可在食品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品质监控、生产经营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机械、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等。

就业方向可在涉农企业或食品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品质监控、生产管理、营销、服务或食品工程项目的研发与管理,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等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基本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食品检验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销售、分析检测、检验检疫、安全评价、监督管理、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保藏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检验检疫学、食品毒理学、现代食品安全科学、食品品质控制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石油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石油工程学院现有油气田开发工程系、油气井工程系、油气储运工程系、油田化学工程系、海洋石油工程系五个教学系,建有石油工程研究中心,建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具有三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三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一个工程硕士和同等学历授予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个教育部批准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石油工程专业。学院现有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研究室、中石油采油采气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研究室;一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勘探开发实验教学中心;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一个省级品牌专业:石油工程;三门省级精品课程:《油藏物理》、《钻井工程》、《油藏工程基础》;一个省级教学团队: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927余人,现有师资106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7人,硕士生导师34人;教师中博士54人,硕士3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楚天学者2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

近几年学院教师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1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18篇;主持完成50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8项。

专业介绍

石油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石油战略快速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石油工程专业基本技能,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经营管理与技术创新,获得石油工程综合训练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藏物理、钻井工程、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基础、油田化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所属的油田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石油工程专业

专业方向一:油气井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钻井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经营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优快钻井技术与应用、井控技术、石油钻采设备、岩石力学基础、石油管柱力学、油气层保护技术、石油工程环境安全、钻井新技术、钻井液与完井液、欠平衡钻井工艺技术、钻井事故处理、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冲击回转钻井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石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油气田开发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经营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测井方法与解释、油藏描述、现代试井解释方法、石油钻采设备、储层改造、海洋石油工程、石油管柱力学、油气层保护技术、石油工程环境安全、采气工程、油气集输、提高采收率原理、油藏数值模拟、采油新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石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油气田开发、采油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三:油田化学方向

培养目标: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田化学研究于应用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表面及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水处理技术、金属腐蚀与防腐、油气层保护技术、石油工程环境安全、油气集输、提高采收率原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所属的油田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四:涉外石油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涉外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海洋石油工程设计与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涉外经济法规、涉外项目管理、物理化学、测井方法与解释、商务谈判、石油钻采设备、石油工程环境安全、专业英语、海洋石油工程、油气层保护技术、钻井事故处理、钻井新技术、采油新技术、提高采收率原理、钻井液与完井液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所属涉外油气公司、油田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油气储运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油气资源战略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及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生产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泵与压缩机、油气储运设施腐蚀与防护、油罐及管道强度设计、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油库设计与管理、燃气输配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及其所属的石油、化工分公司、研究院、设计院、高等院校、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管道局、城市燃气公司、现代物流管理部门、石油贸易公司、航空油料公司、港口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专业方向一:燃气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生产运行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油气计量技术、燃气燃烧技术与节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储运工程测量学、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技术及数值模拟、储运工程施工、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燃气储存与应用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设计院、管道局、城市燃气公司、高等院校、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现代物流管理部门、石油贸易公司、航空油料公司、港口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油气集输与管道输送方向

培养目标: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生产运行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储运油料学、油气计量技术、金属焊接、测量仪表与自动化、储运工程测量学、原油流变性及测量、矿场油气加工、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储运工程施工、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所属的石油化工分公司、设计院、炼化厂、管道局、民航机场、高等院校、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现代物流管理部门、石油贸易公司、航空油料公司、港口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海洋油气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具有工科基础知识与石油工程基础理论,熟练掌握钻井、完井、采油、开发及油气集输、船舶、平台、海洋等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在海上油田及相关领域从事钻井完井、采油采气、油气集输及勘探开发结构物等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普通地质学、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藏物理、油藏工程基础、油田化学、海洋学、海洋钻井工程、海洋采油采气工程、船舶原理与海洋平台工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和所属的油田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

专业方向一:海洋油气田开发方向

培养目标:从事海上油田及相关领域钻井完井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海洋环境、数值方法、测量与自动化、海洋石油钻采机械、深水油气工程概论、海洋平台工程、油田化学、油气层保护技术、技术经济学、石油项目工程管理、海洋腐蚀与防腐、海洋油气水处理、提高油气采收率原理、海洋法、海洋油气集输、海洋油气工程进展、海洋结构物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和所属的油田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海洋油气井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从事海上油田及相关领域采油采气、油气集输及勘探开发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海洋环境、海洋石油钻采机械、岩石力学基础、深水油气工程概论、海洋平台工程、油田化学、油气层保护技术、海洋固井完井技术、深水油气勘探与开发技术、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石油管柱力学、技术经济学、石油项目工程管理、海洋油气水处理、海洋腐蚀与防腐、海洋法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和所属的油田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学院简介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现有测井信息工程系、地球物理勘探系、固体地球物理系3个教学系,建有工程地球物理和数据处理2个研究中心,建有地球物理学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个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设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专业,其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建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具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授予权,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地球物理学硕士授予权3个,具有同等学历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物理测井2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具有国家计量认证资格;拥有1Atlas中国地学培训中心,1个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以及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和电磁勘探省级科研团队。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56人。现有师资74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2人;教师中博士55人,硕士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3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4人,“省部级学术骨干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湖北名师2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

近几年学院教师公开出版专著教材1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60篇;主持完成8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国家专利16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生产测井方法与应用、电磁勘探、声波测井、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地质应用、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工程物探、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60余年来,学院培养了近万名研究生和本科生,涌现出了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三好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获得者、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获得者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一次性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接近30%,其中考取研究生比例最高的班级为63.6%;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研究生就业比例超过95%

专业介绍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专业方向一: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应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石油勘探、工程勘察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重磁电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地震波动力学、油藏地球物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勘探、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在计算机软件科学、电子技术、物理学等领域从事应用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石油地球物理测井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测井基础理论、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能够从事资源勘查工作,具有利用测井资料解决油气勘探开发问题、地质问题及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地质学、电法测井、核测井、声波测井、生产测井、测井资料解释与数字处理、地震勘探原理、测井仪器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在资源勘探、开发、评价、勘查工程和管理等领域从事地球物理测井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施工与监理、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地球物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地质学、勘探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原理、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地球物理勘探、石油企业、高校、地球物理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也可在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领域从事应用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地球科学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石油系、地质系、地理信息系3个教学系,建有剩余资源研究中心、湖盆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中心、深水沉积学研究中心、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中心、数字油田研究中心、油气资源与数字地质过程研究中心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建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4个重点学科。学院设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博士授权点3个、硕士授权点8个。拥有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沉积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江汉油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勘探开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湖北省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河北秦皇岛、重庆北碚、湖北松滋、湖北大冶和湖北通山设有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所属油田、美国俄克拉荷马城等设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实践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600人;现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65人,教授24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63人。教师中有湖北省百人计划教授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湖北省产业教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8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优秀女教师1人。

近几年学院教师公开出版专著30余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参编教材6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

学院近三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0余项,年均科研到帐经费50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5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

近三年大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共计140余项,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超过30%,就业率达到92%

专业介绍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地质)

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获得成为石油地质工程师必须的基本工程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质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5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毕业生成长为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者、科研岗位和工程设计岗位的骨干,达到:

1)具备合格的石油地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

2)能够独立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质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

3)能在一个设计、生产或科研团队中担任领导或重要角色;

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途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紧跟相关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

5)有良好的修养与道德水准,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勘探原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从事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评价和管理等领域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录井技术与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石油工业与地质矿藏领域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录井方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油气勘探与开发和地质勘探过程中的现场录井与工程管理、资料解释评价与综合地质研究、录井仪器应用与研发等方面工作,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有一定专业特长并富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C++语言程序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测控电路及装置;录井地质学、录井工程与方法、录井仪器原理、录井资料综合解释。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油气资源勘查和地质勘探领域的综合录井工作,包括现场录井、仪器维修与设计、数据处理与资料应用以及相关的科研与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地质学专业

专业方向一:找矿地质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矿产和能源战略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地矿、煤炭、环境与基础工程等领域中从事勘探、开发、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找矿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地球化学等。

就业方向:矿产地质、国土资源、有色金属等行业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油气地质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矿产和能源战略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石油、煤炭、环境与基础工程等领域中从事勘探、开发、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沉积岩石学、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矿床学、地震勘探原理及地球物理勘探与测井等。

就业方向:油气地质、煤炭地质等行业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开发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地球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软件工程、GIS应用软件开发、测量学、地图学、遥感概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与GIS有关的设计、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机电工程系、材料工程系、过程装备系、工业设计系、工程力学系、中心实验室、油气装备研究所、机械工程实训中心8个教学系室和研究单位。建有“机械工程”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机械设计理论”湖北省重点学科、“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学科,建有研究生工作站。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石油矿场机械”博士点专业1个,“机械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等硕士点专业11个。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72余人,现有教职工 99 人(其中专任教师 74 名),其中教授18 名,副教授 24 名,博士生导师 6名,硕士生导师 17 名。教师中博士24人,硕士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湖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专家1 人,省级学术骨干 1 人,省级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3 人,“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1人。

近几年学院共主持27项国家级、5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获省部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主编教材24部,参编教材2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180余篇被SCIEIISTP等国际主要检索系统收录;获得国家专利150余项。

专业介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方向一:机械设计及制造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械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基本技能和石油机械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品质,能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的应用与研究以及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石油流体机械、石油钻采机械、海洋石油装备、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金属切削机床、数控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通用机械、石油机械等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机械设计及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械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基本技能和石油机械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品质,能从事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应用与研究以及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石油流体机械、石油钻采机械、海洋石油装备、机电传动与控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通用机械、石油机械等领域的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专业方向一:模具设计与制造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材料成型的基本理论、方法、工艺、设备及相应的自动控制技术,能从事该领域的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教育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CADCAM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工艺基础、塑性成形原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现代加工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从事金属材料塑性成型、塑料制品加工等领域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焊接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材料成型的基本理论、方法、工艺、设备及相应的自动控制技术,能从事该领域的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教育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CADCAM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工艺基础、焊接工程基础、弧焊电源、焊接设备及自动化、焊接结构、无损探伤、石油钻采设备、锅炉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从事石油钻采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管道工程等领域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专业方向一:过程机械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在石油化工、能源、轻工、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化工机械研究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传热学、流体力学、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压力容器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石油化工、轻工、环保、石化建设工程等行业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过程设备领域的研究、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以及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过程装备控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在石油化工、轻工、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管理以及过程装备控制研究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机械传动与控制、机械控制工程、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装备控制工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石油化工、轻工、环保等行业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过程装备设计制造、运行与维护、检测控制及工程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以及管理工作。

学位:工学学士

工业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综合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工业产品或家电产品的设计、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业设计师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设计图学、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工业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表现技法、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产品形态设计、家电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工业产品或家电产品的设计、研究、策划、教育或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信息学院

学院简介

电子信息学院设有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和仪器系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为湖北省在建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院现有“油气信息探测与仪器装备”博士点,有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5个硕士点;学院有湖北省优质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85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0人。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6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子1人,长大学者1人,教授10人,副教授26人,博士17人、硕士39人。拥有“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设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EDA、高频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网络与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检测技术、测控系统、电力系统、综合设计与创新共11个实验室,面积达3600㎡。良好的实验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备的实验内容和开放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质平台。本院学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100多项奖项,考研率超过了20%,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超过96%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 ”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厂矿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科研成果奖12项,8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余部,其中,有4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获得省级奖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0篇,其中61篇被SCIEIISTP收录。在信号获取与处理、图像处理与网络通信、仪器仪表智能化、自动检测与控制、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石油地球物理重大装备研制、石油地球物理信号处理等研究方向上特色明显,成果突出。

专业介绍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石油行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具备石油勘探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检测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石油行业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从事电子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地球物理测井仪器、地震勘探仪器、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感测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仪器光学基础、仪器总线与现场总线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控制工程基础。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油田企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从事信号检测、仪器仪表、系统测试、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信号处理和电子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和管理维护等工作,也可以在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各类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电子设备、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自动化专业

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各种现代化生产的监测、控制、管理技术和各种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从事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等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研究与开发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单片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检测技术、过程控制系统及装置、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气工程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网络、集散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智能控制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从事与工业过程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电子与计算机技术、检测和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自动化、系统工程、管理与决策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通信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现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掌握现代通信设备的设计、制造、调试与维护的基本方法,能从事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络及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方面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分析及维护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设有两个专业方向:(1)通信软件维护与开发;(2)通信设备维护、测试与开发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交换原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学校从事与通信和信息系统有关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运营、管理和教学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自动控制理论、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学校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工作,还能够从事工业过程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电子工程、机械制造自动化、化工自动化、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计算机科学学院

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含石油应用软件)、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权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特色学科)。

设有综合实验中心,下设软件综合实验室、硬件综合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共有实验设备1610余台(套),资产总值1200多万元。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0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2人;教师中有博士18人,在读博士14人,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

建院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及各种企事业委托项目100余项,年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公开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被3大检索系统检索90余篇。

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方向一: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有关计算机软件系统研究、应用开发及软件系统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电子技术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Oracle数据库、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技术、Linux系统及管理、Web开发技术、计算机安全概论、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其中主要就业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包括桌面程序、信息服务网站和移动App等方面的开发。除此之外,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还从事各种专业应用的数据分析、计算机系统管理、软件系统测试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嵌入式系统开发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有关计算机嵌入式硬件系统方面的研究、应用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电子技术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汇编语言与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移动开发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更多的就业于计算机嵌入式硬件系统的开发工作,包括实时数据采集、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数据传输与通信等方面的开发。除了系统开发外,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还可以从事物联网、计算机系统管理、硬件系统集成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三: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和视听艺术素养,掌握动画设计、交互式多媒体网站开发、数字影视技术、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制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算法与数据结构、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动画设计与制作、摄影技术、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影视特效制作、网站设计与开发、Web程序设计、现代设计美学、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游戏设计与开发、场景与角色设计、网络媒体开发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平面设计、动画、影视等数字化艺术作品的设计、制作等相关方面的工作,具体有数字媒体开发、音视频数字化、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动画设计制作、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就业的机构可以是党政机关、广告传媒、商贸企业、教育等事业单位、信息资询及网络信息服务等机构。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软件工程专业

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软件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需求与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实例分析、CMM/ISO9000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在企业、政府、经融机构、IT行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测试和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网络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系统集成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营与维护管理、网络设备研发等技术工作的网络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算法与数据结构、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密码学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TCP/IP协议分析、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厂商、网络系统集成商、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集成、管理、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物联网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的系统集成与物联网协议开发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密码学基础、TCP/IP协议分析、网络应用程序开发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在物联网产品生成厂商、物联网系统集成商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物联网项目规划、设计、管理、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城市建设学院

学院简介

城市建设学院已有31年专业办学历史,现有5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其中土木工程学科2014年获批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获批建设2个校级研究平台机构,土木工程专业于2014年6月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发文公布评估通过,有效期3年,是全国78所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高校之一)。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学,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管理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建筑与土木工程。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3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其中博士后2人),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赴美国、英国、加拿大访问学者4人,大多数教师均到访欧洲、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港澳地区。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5人。

学院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实验室面积4400多平方米,拥有设备1300多台(套),资产总值1400余万元。建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

学院自1997年,实施“产学合作,工学交替”教学改革试验,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历经18年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2次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获批学校第一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获批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4年起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实施“体验建造”模式,对学院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设计院-基地实训”模式、“学生工作室-自由创作”模式)进行丰富和发展,为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新的生长点。

学院在工程结构震害防治理论及应用研究、在役结构防灾安全性评估、土木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等研究方向具有特色与优势。近5年来,学院出版专著(教材)28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等纵向科研项目100多项,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院承办的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拥有建筑设计甲级、岩土工程勘察乙级和城市规划丙级编制资质。设计创新能手多,现有执业注册工程师25人。近年来,有多个设计项目荣获省市级优秀勘察设计成果奖。设计研究院是学院师生的实习实践基地,是学院面向建设行业的桥梁,是学校规划建设的核心力量,更是学院科研孵化基地。

学院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事务倡导“美丽学习,快乐创新”,加强学生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魅力城建”。开展我们的学风“一对一”主题班会、“感恩的心眷念的情”主题班会、“十佳学生,魅力班级”建设与评选,党员教师联系学生、教工支部联系学生支部等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学校的特色。建立“学生工作室”,吸收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坚持学生集中晨读,坚持教师走进学生学习生活。建立校友和企业奖助学金,资助学生班级和学生个人。近几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每年获奖近70人次,就业率均在 95%以上。基础理论知识宽厚、道德人格情感丰富、设计动手能力强、肯吃苦成为学生的竞争优势,深受广大用人单位好评

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专业方向一:建筑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建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道路与桥梁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土木工程材料、桥涵水文、交通工程学、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方向三:地下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岩土与地下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地质、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边坡基坑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地铁、隧道与桥梁、基坑)、水利工程、边坡工程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管理或教育、投资和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工程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国际视野,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决策和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与相关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会计学原理、房屋建筑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与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能在制作业、服务业、公共事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设计开发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建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建筑设计基础、形态构成、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物理、场地设计、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咨询公司、教育及政府部门从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咨询、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城乡规划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乡社会综合调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村镇规划、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绿地与风景园林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城乡规划编制单位;住建局、规划局等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大中专院校等科研教育机构;从事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初步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能在设计、施工、运营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和管理部门从事本专业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基础、普通化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给水排水分析化学、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水处理微生物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市政规划、管理部门,建筑、规划、市政设计院,工矿企业、水务运营企业和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给排水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研、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农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前身为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1985年改名为湖北农学院)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和土壤农化系,成立于1977年,有丰富的校友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以及作物学、植物保护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学(生物育种方向)为湖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作物学、植物保护学2个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农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1人。教授24人,副教授19人;有国外求学或研修经历的有34人,有双聘院士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1人,全职“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及长大学者1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人。

学院连续10年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主持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部)科技专项,项目经费分别为1,620万元和1,590万元;教师在研科研项目数达172项,在研总经费4,179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学院实行两基三段式全学程实践教学模式----校内、校外两类实践教学基地(两基),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顶岗见习三个实践教学阶段(三段)。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省级农科院及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了52个校外实践教学合作教育基地;校内实验室面积达4643m2,实验仪器1324台(件),实验仪器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有馆藏50万号标本的昆虫标本馆,校内实习基地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包括智能温室、网室、盆栽场、气象站和田间试验小区及大田示范区。

学院拥有长江中游湿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涝渍灾害与农业湿地利用实验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实验室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村职业技术师资培训中心,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是农业部农药登记试验资格认证单位。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300人,研究生157人,毕业生考研录取率30%左右,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培养了以世界著名生态学家李百炼、大麦育种学家李承道、农药专家徐汉虹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大家;以襄阳市市长别必雄、省农业厅厅长戴贵州为代表的党政领导1000多人,其中厅级30多人,县处级300多人;以湖北中香米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曹庆云、湖北江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华、江苏省江阴市鸿萌橡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红清为代表的企业家100多人。

专业介绍

农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和符合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具备作物栽培与育种、种子生产与营销、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农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与开发、技术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试验与统计、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生态学、农作学、种子学、种子经营与管理。

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各类公务员、农业行政部门、农业推广部门、现代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产品质量检测部门等。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农学专业(生物育种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需要,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现代种子行业(企业)从事新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种子加工与检验、种子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试验与统计、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育种学、种子储藏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

就业方向:现代种子行业(企业)、农业科研部门、农业行政部门和农业推广部门等。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种子科学与工程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试验与统计、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育种学、种子生产与质量控制、种子加工与储藏技术、种子检验技术。

就业方向:主要是去种子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植物保护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鉴定、监测、风险评估和控制,以及动植物检疫、农残检测分析、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评估等的教学、科研、生产、监督、执法、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并熟知国际生物安全体系和有关标准体系,熟悉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的开发和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农林相关单位发挥自己的特长。

主要课程: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农药学、生物农药、病虫害预测预报、生物安全法规与标准、农残监测与控制、植物检疫学、环境保护学。

就业方向:各类公务员、海关边检及国内动植物检疫单位、国家安全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科研院所、园林单位、现代农业企业、农产品质量检测部门等农业相关单位。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地学基础、遥感与信息技术、环境科学概论、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等。

就业方向:各类公务员及农业、土地、环境、水利、林业、草业、食品、农资、自然保护区、农业科研院所等部门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园艺园林学院

学院简介

园艺园林学院始建于1985年,学院现有园艺系、园林系2个教学系,设有长江大学楠木种质资源评价及创新中心、长江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所2个校级研究平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学院设有园林、园艺、森林保护、茶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园艺植物资源与利用博士点、1个风景园林学硕士点、1个园艺学专业硕士点,1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于200120062012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5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群的主干学科。风景园林专业全国高校学科专业评估中的等级星级为“4颗星”、学科专业层次为“中国高水学科专业”,在全国应用型大学中名列前茅。园林专业和园艺专业获批为校级重点专业,果树学是湖北省优质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林树木学、植物学、花卉学、设施园艺学均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213人。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专任教师中博士30人,硕士2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在聘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主讲1人、讲座教授1人,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2人。

学院基础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完备,现有植物园、盆景园、柑桔园、现代化设施基地、植物资源圃、落叶果树品种园6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以及20多个稳定的校外合作教育基地;拥有6个专业实验室,2个高水平研究性实验室,其中,“植物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园艺植物逆境生理实验室”和“园艺植物栽培与育种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实验室。

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等16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等各类奖励18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5项,成功培育园艺作物新品种3个。出版专著、教材36部,师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38篇,其中,SCIEI收录209篇。

专业介绍

园艺专业

专业方向一:普通园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主要学习观赏植物、蔬菜和果树的生产经营,以及观赏植物景观应用等方面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广、有一定专业特长,并富有创业精神的应用复合型园艺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观赏园艺学和植物造景等

就业方向:园艺产品是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美化、净化生活环境的必需品;园艺产业是经济效益较高、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涵盖领域较为宽广的产业。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涉及园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园艺生产加工与销售公司、园林部门、风景区等机构从事园艺植物生产经营管理、园艺技术研发与推广以及观赏植物景观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设施园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主要学习园艺作物的设施生产、园艺设施管理与维护、设施园艺基地的规划等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一定专业特长,并富有创业精神的应用复合型设施园艺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设施工程学和无土栽培学等。

就业方向:设施园艺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人工控制环境的、以工业化方式组织生产的新型园艺生产方式,是现代园艺发展的方向和城郊农业的主要模式。毕业生可在涉及现代园艺的单位从事设施园艺植物的生产、经营管理、设施园艺技术研发与推广以及园艺设施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园林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理论与技能,能在城市建设、园林、农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事业单位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园林史、普通生态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原理、美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在校期间还将参与园林树木与花卉学实习、园林美术与园林认知实习、园林规划设计综合实习以及园林综合设计实践。并且该专业开办了国家级“卓越农林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验班,该班大四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实践,并且企业参与有某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的授课,实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胜任城建、园林部门科研生产管理、花卉生产和经营、楼堂馆所的花卉装饰、园林植物开发与苗木生产、厂矿企业和经济开发区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名胜区及城市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风景园林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风景名胜、城乡绿化、城乡规划、环境与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建筑设计等各类风景园林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绘画、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设计基础、景观生态学、电脑辅助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在校期间还将参与园林植物认知实习、园林美术与园林认知实习、风景园林综合实习以及风景园林师业务实践。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与园林、城建等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风景名胜、城乡绿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建筑设计等各类风景园林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位

茶学专业

培养目标:文本框: 我 国 具 有 丰 富 的 茶 叶 资 源本专业主要学习传统茶叶生产、涉茶产品(如速溶茶、茶食品、茶饮料)的加工、深加工(如茶多酚等功能成分的提取与应用)与茶的文化、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贸易等知识与技能,为现代茶企业培养具有高水平绿色食品茶生产、加工与品质控制技术、涉茶新产品开发技术与较高茶文化涵养的新型应用型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茶叶机械学、茶叶加工学、茶叶深加工学、茶的综合利用、茶叶生物化学、茶饮料加工学、茶厂规划与设计、保健茶开发与利用、茶叶审评与检验、仪器分析、茶叶包装与贮运、茶店经营与电子商务等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茶、饮料、茶食品的生产、茶精深加工、茶新产品开发、茶文化传播等方面从事科研、教育、技术指导、品质监控、文化策划及相关企业的经营与贸易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动物科学学院

学院简介

动物科学学院现有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动物药学系、水产养殖学系4个教学系。学院设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学4个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具有水产养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渔业和养殖2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拥有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淡水渔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湖北省水生经济动物工程技术中心。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现有师资7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师中博士3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2人。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15部,参编规划教材1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主持完成100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生考研率保持在25%以上。

专业介绍

动物医学专业

专业方向一:预防兽医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兽医师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应成为具有系统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适应性强,具有在兽医医疗、兽医管理与执法、兽医技术服务、兽医教育与科研及相关部门从事动物医疗、执法监督、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传染病学、兽医流行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实验动物学、兽医法规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兽医专业相关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工作部门包括各级进出口动物检疫部门、畜产品出口部门、食品进出口部门、食品卫生检疫部门、动物及动物制品检验、检疫和卫生医药、药检、药政等部门,还有宠物诊疗中心、动物生物制品厂、兽药厂、动物园、宠物饲养场等部门。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动物疫病检验与检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动物检验检疫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具备动物疫病防治、检验、检疫方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进出口动物检验检疫、卫生防疫及相关部门从事疫病防治、检验检疫科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免疫学、动物医学、食品毒理学、毒物分析学、动物检疫学、动物产品检验学、食品卫生检验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动检站、国内外大型动物养殖企业、兽药企业、食品安全监管、畜禽防疫及相关的教学、科研等部门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动物药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兽药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应成为具有系统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适应性强,具有在兽药研发、生产、营销、兽药管理与执法、兽药教育及相关部门从事研究、生产、执法监督、教学等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动物病理学、动物病原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学、中药制剂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法规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药品生产、检验、销售、研究开发等制药企业、保健公司、药检局、防疫站、现代养殖场、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药学有关的药品配方与生产、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还可以自主研发动物药品,申请专利,独立建场,独立创业。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动物科学专业

专业方向一:动物生物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动物生产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具备动物科学及动物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能在动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营养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及开发、经营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生产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动物养殖、动物生物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动物饲料的生产与销售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从事饲料行业管理、质量检测、饲料配方和加工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生物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毒物学、饲料添加剂、饲料加工工艺和设备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饲料、添加剂、养殖、环保等事业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与动物养殖行业相关的国内外企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水产养殖学专业

专业方向一:设施渔业与水环境科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水产科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具备水产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设施渔业与水环境及资源保护的原理、工艺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普通动物学、鱼类学、水环境化学、动物生理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观赏鱼类、特种水产养殖、水污染控制工程、渔业机械、养殖工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渔业企事业单位、水环境监测、水族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生产管理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水产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水产科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普通动物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鱼类学、遗传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水产企事业单位从事水产品增养殖、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种质监测及饲料和鱼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医学院

学院简介

  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始于1951年,先后历经沙市卫校、江汉医学院、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等时期。2003年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与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医学教育现由一个医学院、七个临床医学院、五家附属医院(三个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两个国家三级医院)、四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系、医学影像学系、预防医学系)、四部(医学形态学部、医学机能学部、医学病原生物学部、医学实验部)以及一个科研实验中心组成。

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正高)12人,博士、硕士学位人数达到85%;有“楚天学者”3人,“楚天学子”1人,“长大学者”2人,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共有硕士生导师151人。

学院现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5个本科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项目。临床医学是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现有临床医学和护理2个一级硕士授权点、2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1个省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在校本、专科生15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外国研究生60余名。

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8685.99平方米,有1500个实验台位,具有优良的实验教学设备。科研实验中心有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科研平台——分子医学实验中心、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神经网络与脑疾病调制实验室、长江大学临床分子免疫研究中心;拥有脑片膜片钳系统、单细胞膜片钳系统、场电位记录系统、光生理成像系统、流式细胞仪、徕卡显微工作站、徕卡自动脱水机、冰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等30多台套大型仪器设备,能满足多学科不同方向的科研要求,为培养创新性科研人才和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教育,现有临床医学本科(MBBS)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外国研究生60余人。医学院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项目,为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医学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长江大学全体医学人将秉承“尚德勤谨、仁术长新”的院训精神,更加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励精图治,竭诚奉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用心血和智慧共创长江大学医学教育事业的辉煌!

专业介绍

临床医学专业(含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班)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医学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临床医疗、社区卫生与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医疗卫生单位、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护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科学和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基本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教学和护理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结构与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医疗卫生单位、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成像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系统解剖学、影像电子学基础、计算机接口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内科学、外科学、X线诊断学、CTMR诊断学、超声影像学、介入放射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级医院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中、西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治疗机构等单位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医疗卫生单位、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热爱医药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团队协作、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能系统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基本能力和常用检测方法、设备的操作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医学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微生物与寄生虫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医学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管理学院

学院简介

管理学院现有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3个教学系,建有一个湖北省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一个长江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一个长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一个长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ERP实验室。学院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8个本科专业。学院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授予权;拥有“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等4个二级硕士授权点。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624 人,其中本科生2551人,硕士研究生73人。教职工80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6人;博士14人,硕士50人;拥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8人。

近三年学院教师公开出版专著15部,主编、参编教材3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20篇;其中近50篇被SCIEIISTP收录,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主持和完成国家、省(部)级及企业纵横向科研课题100余项,总经费1000多万元;完成省部级成果鉴定2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5项。

专业介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能在各级行政部门、工商企业、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咨询、常见商业ERP的应用与维护、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信息管理学、JAVA程序设计、Web软件开发(J2EE)、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挖掘、物联网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家行政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IT行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ERP系统的实施与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物流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和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能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物流学、供应链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工商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从事物流规划与物流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会计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和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会计实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电算化会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公共管理部门从事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审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投融资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从事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单位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分析、国家税收、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财务管理、金融管理、投资决策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工商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相关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或自主创业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实际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市场营销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获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推销学、营销策划、分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工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最新成就,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外语,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的理论与方法、劳动法学、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中从事实际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财政学、行政法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公共行政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教育学院

学院简介

长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的教育科学系。2014年,教育科学系更名为教育学院。学院负责学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建设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负责全校师范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教学组织、师范技能训练及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负责预备役军官“三战”培训与研究工作,并培育、发展相关学科;承担“国培计划”的实施、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等工作。   

专业设置:学院设有教育学(师范类)、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3个本科专业,设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在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管理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等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10人,研究生38人。

学科平台:学院教育学(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设有长江大学预备役部队心理教育训练研究中心、长江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长江大学预备役军官培训中心,建有3门校级精品课程。

办学条件: 学院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373m2,实验仪器设备213台(件),仪器设备总值248.7万元。已购置用于教学及科学研究的脑电事件相关电位仪和眼动仪,建有团体心理咨询室。图书资料室有专业学术期刊50种,专业图书近6500余册。学院建有10余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与荆州市司法局、沙市中学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师资力量:现有专兼职教师49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兼职教师17人。全部教师中,有教授22人,博士9人,硕士生导师31人,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人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16人次获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科研成果:近五年以来,学院专任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科研项目9项,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公开出版专著、主编教材16部,参编教材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4篇,被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0篇。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教育、预备役部队“三战”训练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人才培养:学院确立了“三基四实一创二能”的人才培养理念(“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四实”: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工作务实;“一创”:创新精神;“二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强化学科基础教育和实践教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十一?五”以来,教育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项目国家级3项、校级6项;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23%,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

专业介绍

应用心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科研、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心理学研究及心理服务技术开发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司法及医疗机构、社区服务等部门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教育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德育原理、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学校、教育研究、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司法及医疗机构工作。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幼儿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应教育技能,能够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在幼儿师资培训部门、学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种儿童教育与康复机构、儿童文化产业等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康复、培训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原理、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中国教育发展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课程论、学前游戏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舞蹈与创编、琴法、美术、音乐、舞蹈。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幼儿园、学前教育研究管理机构、特殊儿童教育、文化、艺术、宣传、培训及推广部门工作。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简介

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1986年,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中国油藏地球化学诞生的摇篮。现有湖北省地球化学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科研力量雄厚,国际关系良好。“十二五”以来,完成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9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项,国家重点攻关课题22项,省部级基金课题15项,省部级攻关课题36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横向课题近400项,科研经费共计1700万元。曾获国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

学院现有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学者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客座教授1人,另有享受国家和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CNPC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北省学术骨干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员1人。学院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博士(后)23人,硕士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6人。参与国际合作项目12人,出国进修、合作24人次。

学院设有地球化学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2个,地球化学(理学)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学)等硕士点5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及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点2个。

专业介绍

地球化学专业

专业方向一:油气地球化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地球化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环境、资源、能源、冶金、材料、农业、海洋、基础工程等方面从事生产、测试、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地球科学概论、地球化学、结晶学与矿物学、矿床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勘查地球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能源、环境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测试、技术管理等工作;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并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方向二:岩石与矿床地球化学

培养目标:岩石与矿床地球化学是岩石学、矿床学与地球化学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科,它已在地球科学各领域,特别是矿产资源研究与勘探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方向旨在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岩石与矿床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具备坚实的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理论知识,拥有娴熟的从事地球化学研究以及找矿实践工作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科学作风,以更好的适应21世纪对地球化学人才多方面的需要。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学、地球化学野外调查方法、现代仪器分析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能源、环境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测试、技术管理等工作;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并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地球化学专业除招收普通班外,还招收“石油之光”实验班。“石油之光”实验班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对油气等矿产资源的油气地质、开发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开发与评价等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评价和管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该实验班采取小班教学,人数不超过25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水文工程勘察设计院、环境监测单位、专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水资源环境研究和管理机构从事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水利工程、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地下水开发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评价(地下水保护与评价)、地下水文学、水灾害(水文地质灾害)、环境化学、水利法规、水文地球化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貌及第四地质学、水文地质勘查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水文地质、水文水资源勘察、开发、监测、管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地质环境监测、评价、管理,环境保护、矿山开发、城乡及区域规划、旅游及农业地质等方面的水文地质水环境勘察、评价、研究,地热、卤水等流体矿产的勘查及评价以及与水化学和水环境有关的生产、科研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CopyRight (C) zsjy.yangtzeu.edu.cn All Rights Reaserved.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编:434023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05003301号